炒米-《美人小吃店》
第(3/3)页
只能全凭经验,月牙儿用手掌根的位置压着面团,左右手交替和面。
灯影下,她全神贯注盯着面团的状态,等瞧见面团揉至表面光滑平整,她才停手,这时候她已是一身薄汗。
料备好了,该烧灶了。
明代的土灶,和现代农村的土灶已经很像了,都是用柴火茅草。
萧家靠南的墙角就堆了好些柴火。
抽几根塞在灶里,再放上好些豆萁、茅草之类的易燃物。
用火折子点燃一把茅草,急急丢进灶里。
月牙儿一手拿着旧蒲扇,一手拿着火钳,坐在一张小板凳上,一双杏眼目不转睛的盯着灶口。
烧灶,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
柴火受了潮,烟气极重,呛得月牙儿泪水都要流出来了,还得不停的摇扇子,时不时用火钳拨弄灶里的柴火。
饶是她花了十二分心思,还是烧了两回才把这灶烧热。
灶上填着一口硕大的铁锅,足以烧一只整鹅。
萧爹爹活着的时候,最爱显摆自家的铁锅,这可是他挣下的一份大家业呢!月牙儿站起来,拍拍身上的灰尘,从土陶缸里勺了两三瓢水倒进锅里。
等着它沸腾。
这时候,原先揉的面团也发酵好了。
这时候没有酵母,想要使面团发酵,只能用老法子……面肥。
所谓面肥,是将一小块揉好的面团放在罐子里密封。
等上一夜,揭开纱布嗅见酸味时,便知面团已经发酵好了。
将这面肥成比例,同新揉的面团揉在一起,就可以替代现代的酵母,做成“老面馒头”。
什么样的面团才叫发酵好了呢?
等揭开纱布,能嗅见一股淡淡的酒精味,看见面团膨胀到原来的两倍大,并且呈蜂窝状时,才算好了。
如今是深秋,天气凉,发酵的速度慢,等的时间久。
月牙儿熄灭了灶里的火,将蒸笼放在温水上,借着水的温度加快发酵的速度。
等待面团发酵的间隙里,她肚子咕噜噜的叫,该吃晚饭了。
能吃什么呢?
月牙儿忽然想起昨夜的事,转身从橱柜里捧出一大坛炒米来。
炒米算不上什么美味,不过是方便,抗饿。
抓几把填到肚子里,便算吃过一餐,因此在小门小户里算是家常必备。
这一大坛炒米,是月牙儿的娘马氏辛苦了三日抄出来的。
旁人新娘子出嫁,出嫁前给自己绣嫁衣,偏马氏给月牙儿炒炒米。
米是她亲自去铺里挑的,上好的脱壳白米,还要跳来跳去,被虫咬的绝对不能要。
直挑到米铺的伙计几乎发火,马氏才将自己的私房钱花了大半,买回来大米和一些糯米。
她又不知道从哪里借来了一面大筛子,和一杆长柄的铁铲,吃力的将炒米炒熟。
月牙儿坐在门槛上,昏暗的油灯照着她娘俩,厨房里飘过来一阵香。
马氏手持长柄的铁铲,翻几下,就要歇一会,但仍不肯停,翻来覆去的炒,直到手上磨出了两三个豆大的水泡,才炒出了这一大坛炒米。
她就在月牙儿身旁,离得不远,只拿背影对着月牙儿。
锅铲声里,月牙儿分明瞧见她止不住颤抖的肩膀。
是烟火太大,熏得她落泪了吗?
一顶花轿把马氏带走了,只留下一坛炒米。
月牙儿低垂着眼眸,缓缓揭开盖子,抓了两把放在碗里,就着温水泡开,吃了个干干净净。
第(3/3)页